書海尋芳,遇見最美的自己
——2021年寒假“同讀一本書”教師讀書活動圓滿結束
讀書是教師自身專業(yè)成長的力量源泉,也是生命的另一種成長。讀書不僅可以豐厚教師的文化底蘊,還可以使教師的內心得到滋養(yǎng),永葆教育的熱情和活力。
今年寒假,我校繼續(xù)組織開展了“同讀一本書”教師讀書活動。學校領導和各學科教研組長為全校教師精心選擇推薦了涵蓋教育經(jīng)典著作、新課標權威解讀,學科專業(yè)知識、名師成長故事等內容的多本好書。假期里,老師們結合自身實際,從學校推薦的閱讀書目中選擇了一至二本進行閱讀。開學后的第三周,各學科教研組分別在文理備課時間進行了讀書交流分享活動,大家就所讀書籍,充分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隨后,各組分別確定了本組參加學校交流分享的代表,并提交了讀書心得。教研室聘請專家進行了科學嚴謹?shù)脑u審,決定授予郝方原等16位教師學校“閱讀之星”稱號。同時,教研室還將一等獎教師的讀書分享錄制成視頻,以供全校教師學習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老師需要始終處于學習狀態(tài),站在知識發(fā)展前沿,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此次讀書活動,是我校建設學習型教師隊伍,推動學習活動全員化、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對于改善教師專業(yè)結構、生成專業(yè)智慧、構建專業(yè)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閱讀,讓教育帶著智慧落地,在百年附中這片沃土上綻放出最美的花朵。
附:
“閱讀之星”名單:
郝方原 吳桐菲 李 路 王寶花 魯林昊 黨 磊 卞潤梓 王 玲
陳 艷 董 強 趙行敏 許 鵬 劉寶瑞 李娜 (小) 秦曉敏 劉 強
部分優(yōu)秀教師讀后感選登:
閱讀,是教師的自我修行
——讀《讀書成就名師》有感
物理組 郝方原
寒假里,一口氣讀完了許勤老師給物理組推薦的《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我被其中15位名師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理念的故事深深折服。雖然他們的年齡、閱歷、生活環(huán)境各不相同,但他們都踐行著同一件事情——讀書;并闡釋了同一個道理:閱讀,是教師的自我修行。鐘志農(nóng)老師感慨:他從50歲才開始做個真正的讀書人。而我很慶幸在而立之年開始走上了這條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閱讀道路。
在此,我想用這些年的讀書歷程去理解書中名師對待讀書、教書、做人的觀點。回想起自己的讀書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大
名師史建筑說:一個人很容易進入自我享受的束縛之中,特別是在取得一些成績之后,習慣于按照原來的方式閱讀、生活,這樣就會永遠待在舒適區(qū),久而久之思想就會固化。曾經(jīng)的我,自以為讀了一些書就總覺得與眾不同,很容易就進入了思維固化的舒適區(qū),反而越來越覺得迷茫與無助。楊絳曾說:迷茫的原因在于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慶幸的是自己通過不斷讀書促使自我成長,并在堅持閱讀中順利地度過自大的迷茫期,進入了擁有持續(xù)閱讀動力的實惠期。
第二階段:實惠
書是用來鑿破人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而我的那把斧子應該是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在想什么》。自從2017年讀完這本書后我堅持跑步到至今,從3公里、5公里、7公里到半馬,一直到全馬,跑壞了三雙跑鞋,總共跑了1500多公里。名師閆學說自己是一個不停奔跑的孩子,那我應該就是那個不停奔跑的少年吧!有人曾說,老師應該是一道光,一種向上而溫暖的光。我的跑步故事也一直影響著我周邊的人,包括我的學生。記得學生曾給我留言說,遇見您,讓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堅持不懈,什么是潛力無限。也讓我真正知道了您一直教導我們的一句話:一以貫之。
記得剛來陜西師大附中,許勤老師就曾說過:教學是一門藝術。許景敏老師也一直叮囑我,上課要娓娓道來。其實當時我是一知半解的。讀到名師周蘭民的觀點——課堂背后是一種閱讀的沉淀,立即引發(fā)了我的共鳴,也對兩位許老師的教誨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名師王雪娟為了上好李商隱《錦瑟》這節(jié)公開課,看了近60本關于李商隱的書。想想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經(jīng)歷。近代物理這一章節(jié)以往我就是照著ppt念一念,讓學生記住其中的物理學史就足夠了。然而去年我想真正上好這一章節(jié),為此提前兩個月看了三本相關的書并查閱了大量文獻,列出知識脈絡,精心備課,最后用兩節(jié)課講完。這兩節(jié)課完全脫離書本的束縛,從近代物理的開始到量子力學的產(chǎn)生,再到當代物理的發(fā)展與前沿。講完后,學生持久的掌聲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有人曾說,教師的高度決定了學生未來的高度。我也甘做人梯,讓學生借助我的肩膀爬得更高、走得更遠。
現(xiàn)在越來越相信閱讀對一個人全方位的塑造,那種對性情與心靈的深度滋養(yǎng),慢慢地就會體現(xiàn)在氣質中,也體現(xiàn)在講課時游刃有余、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中。現(xiàn)在我在課堂上會為學生推薦一些對他們未來發(fā)展有宜的書,在他們心中播下求知的種子。記得學生在教師節(jié)給我寫的賀卡上這樣寫道:因為一個老師而對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將在接下來的路途更堅定地前行。從看似為了高考而進行的機械練習,體現(xiàn)出思維的力量,邏輯的可貴,并悟出學科素養(yǎng),這是您帶給我的,也是帶給我們的。
學生喜歡我的課,尊敬我這個人,對于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記得有次授課講到惠更斯原理解釋波的衍射,突然想到每一位教師其實就是一個子波。把自己的理念、原則、正能量毫無保留傳播給新的子波——我的學生。這正是教師真正的價值——傳道授業(yè)解惑。正如名師夏昆所說:保持讀書的生活方式,扎進去、厚積薄發(fā),經(jīng)過沉淀,就會變得與最初自己的不同,擔得起“人師”的稱號。而名師吳非感慨地說,讀書越多越覺得自己可憐。我認為這是指讀書越多反而使人更謙卑。
這樣,我就循序漸進地進入讀書的第三階段——靜心。
第三階段:靜心
名師吳非曾說:中國不缺教師,缺的是愛讀書的教師。社會上也流傳一句話:最可怕的是教書人不讀書。我認為,愛讀書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也是“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基”的智力支撐。學校能否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除了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還有一個決定因素就是教師經(jīng)由大量閱讀和深入思考而形成的深厚學養(yǎng)。
想想這么多年讀了這么多書,很多一部分被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正如我們不記得吃過多少食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已經(jīng)長成我們的骨頭和血肉。名師冷玉斌所言:閱讀是一個人孤獨的旅行,需要耐力,需要堅韌,需要陽光心,屬于一個人的生命修煉。對于我來說只需要靜下心來,做一個有傲骨無傲氣的讀書人,做一個有思想有原則的好老師。通過閱讀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深厚學養(yǎng),浸潤學生的生命,陪伴他們成長。
變堵為疏激活內驅力,勤思勤學懷揣育人心
——讀《班主任工作漫談》有感
語文組 吳桐菲
雖然班主任工作細碎繁瑣,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處理班級事務,走進青春期學生的心靈,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與學生一起快樂地成長。“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2021年的寒假我讀了高校長推薦的書目《班主任工作漫談》。我將從三個典型案例與自己的思考實踐來談談讀書的收獲,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指教。
《班主任工作漫談》是一本管理班級的錦囊集,總共八個章節(jié),涉及到了班主任的自我定位、班主任的職業(yè)理想、班主任的特色管理、班主任的自我修養(yǎng)這四個方面。風格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冗長的理論說教,言辭懇切。首次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所帶的班級晚自習出現(xiàn)了問題,我只是針對問題而找方法,屬于病急找名醫(yī)。重讀《班主任工作漫談》后,我最深的感觸是需要“變堵為疏激活內驅力,勤思勤學懷揣育人心。”
賞識就像一顆種子,一直埋在我們心底。它總在不經(jīng)意的瞬間,悄然觸動你的心靈。魏老師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多互助,少互斗”,他說“班主任常常覺得那些班干部、好學生能幫自己做工作,而那些淘氣的學生就不是助手甚至是工作的阻礙。這樣思考問題,就真的容易把助手逼到對手的位置上”“堅信每位學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學生的助手”,這一句句發(fā)自內心的話觸動著我。而觸動之余,我也會思考我遇到問題學生該怎么辦呢?我想我要做一個勤于思考的班主任,既然不能將學生逼到對手的位置,那就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要洞悉學生內心,激活學生內驅力。班級里的小王曾經(jīng)是一個經(jīng)常遲到、上課睡覺、不按時交作業(yè),甚至還離家出走的學生,責任意識淡薄,且心理脆弱。我曾經(jīng)一發(fā)現(xiàn)他違紀,便怒批,讓其寫檢查,請家長,但是事后依然舊病復發(fā),令我無可奈何。而魏老師告訴我“你要穿透學生那使人生氣的表情,看到他那廣闊的內心”。于是,我便在新學期伊始時,讓其擔任副班長的職務,主管衛(wèi)生和紀律。自從擔任了副班長之后,小王不遲到了,上課積極了,主動給班級購買衛(wèi)生工具了,我還兩次在課間時遇到小王在樓道里背書。令我更驚詫的是之前那龍飛鳳舞的字,突然變得清秀了。此時,我才領悟到魏老師所說的“教育學生的時候,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要力爭站在學生心里,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能更好”一句的價值所在。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得到尊重,在看到其短處的時候,也應該多看他的長處。當我們把“堵”變成了“疏”,疏通學生的思想,激活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成為一名文明守紀的好學生。
除了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外,魏書生也強調“懲戒教育”。他曾說:“光強調教師要愛學生是不全面的,還應具體研究怎樣去愛。如果不會愛,原來想愛,后來也變得不愛。”因此,他的“懲戒教育”實際上是“愛的藝術”。
魏老師班上的學生因吃瓜子而導致班級衛(wèi)生變差,魏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明主表決通過了扔地上一粒瓜子殼就寫1000字的班規(guī)。隨后,班級里發(fā)現(xiàn)了瓜子殼,就立刻懲罰。十幾年來,魏老師任教的各個班學生都是吃零食最少的,衛(wèi)生也是學校最干凈的。我由此感悟到了三點:班級管理明主化,發(fā)現(xiàn)問題共解決;分析問題細致化,考慮全面無漏洞;班規(guī)制定嚴格化,落實高效不拖沓。
有一次班級晚自習出現(xiàn)此起彼伏討論的現(xiàn)象,那一夜我徹夜難眠。半夜一點過,我突然爬起來翻看《班主任工作漫談》,因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第二天,我就去班里面做了三件事:民主推選了晚自習紀律委員;全班通過了晚自習出問題寫1000字說明的班規(guī),班主任也不例外;布置班級“銘記墻”。果然,自此以后,晚自習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安靜狀態(tài)。
魏書生的懲戒不論多么嚴肅,但其出發(fā)點都是不變的,那就是對學生誠摯地愛。在管理明主細致化,嚴格要求快落實的背后,一定蘊藏著一位班主任對自己學生無私的、深沉的愛意。
晚自習的管理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眾人拾柴火焰高,班主任的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在《每天點一盞思想的燈》一文中,魏老師為了讓學生保持飽滿的精神,每天都會讓學生寫一句激勵人心的格言在黑板的右側。由這個做法我衍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既然我不能每晚陪伴在學生身邊,但我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就在他們身邊,那誰又可以幫助我實現(xiàn)這個想法呢?那就是家長。其實我們的學生家長大都是各行各業(yè)的業(yè)務骨干,在管理方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就在于他們不知道怎么管,畢竟隔行如隔山。因此,我每晚都會在晚自習前給家長發(fā)信息,告訴家長晚自習該做的事,除了點名、管理紀律之外,我還會讓家長每晚給學生說一句激勵人心的話,比如肯定前一晚晚自習的表現(xiàn),期待今晚更好的表現(xiàn)。教育是講究藝術的,欣賞和批評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采取多種形式的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會有明顯的提高。
深情關懷,精心育人。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猶如炎熱夏日的一縷清風,吹入我煩躁的內心;猶如寬闊江面上的一艘輪船,載我駛向彼岸;猶如漆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相信通過不斷地讀書與實踐,可以提高自己管理班級的能力,促進自己的成長。
《生命是什么》讀書心得
生物組 李路
生命是什么?這本應是生物學家研究的話題。而在19世紀40年代,卻有一個生命科學的”門外漢“在一次講座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當時生命科學前沿的研究,并以物理學原理來解釋生命的意義,最終將講稿內容編輯成書,書中的觀點對生物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指明了生命科學新的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學。這位”門外漢“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薛定諤,書名便叫《生命是什么》。
薛定諤在19世紀40年代提出的眾多相關生命科學研究的觀點,目前看來已不覺得新鮮。但是薛定諤對待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研究問題的角度以及他淵博的學識都深深讓我折服,科學研究是薛定諤的事業(yè),教育教學是我的事業(yè),讀完這本書,薛定諤對自己事業(yè)的態(tài)度,讓我對自己的事業(yè)——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廣泛讀書,增長學識
一個“門外漢”,能在講座中幾乎不用任何生物學專業(yè)術語就給傾聽者清晰的介紹了生命科學的前沿研究,中途也沒有大面積的人員退場離席,可見薛定諤該是讀了不少生物學著作,且都理解透徹。信息時代的今天,跨學科的綜合型教師才是時代所需要的。習近平總書記說,在信息時代做好老師,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
這讓我想到了在給7年級學生講到“細胞中的物質”時,涉及到分子、原子及有機物和無機物的相關知識,學生沒有相應的化學知識基礎,如若只單純介紹本節(jié)生物學知識,學生就難以理解。像這樣涉及到其他學科知識的生物學教學內容還有很多,如7年級的“肺運動與大氣壓”,8年級的“遺傳規(guī)律與概率問題”,高一年級的“有機物大分子分子結構與化學鍵”等問題。要很好解決生物學教學中學科知識交叉的問題,就需要我們中學生物教師閱讀相關學科理論書籍,對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像薛定諤一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較快的解釋清楚其中的原理,方便生物教學的開展。
對其他學科書籍理論的閱讀,不僅僅能方便教學中解決交叉知識的問題,還能激發(fā)我們對一些生物學問題產(chǎn)生新的認識,形成新的教學方法。薛定諤能將生物學中的“基因突變”與物理學中的“量子躍遷”聯(lián)系起來;將“等位基因”與“同分異構體”聯(lián)系起來;并提出生命科學的新的研究方向。如果沒有深入了解生命科學相關的理論書籍,怎么會產(chǎn)生這么神奇的關聯(lián),怎么會產(chǎn)生生命科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由于中考的導向,大多數(shù)初中生不太重視生物學的學習,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初中生物課堂,教師得花大力氣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要足夠吸引學生,才能激發(fā)其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想到8年級學生“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一節(jié)課時,有生物學教師奇妙的通過與青蛙有關的古詩和名畫引入,并輔以合適的背景音樂。在介紹古詩、欣賞名畫的過程中,學習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知識,讓生物課堂不僅僅是在學習生物學知識,還有文學知識和美學知識的熏陶,整節(jié)課學生也都陶醉其中。這就需要我們除了要有充足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多閱讀其他學科領域的書籍,來擴充自身的知識面。教師能廣泛閱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學,言傳身教,也會影響到所帶的學生,改善其學習方法,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一個既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的智慧型教師。
二、堅定信念,踏實前行
薛定諤在本書最后一章探討關于“生命是以物理學定律為基礎的嗎?”這個問題時,說道“當時的物理學尚不足以說明生命活動的特點,這不是說物理學在生命領域已經(jīng)失效,而是在生命領域存在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物理學定律,正如在微觀領域有不同于宏觀領域的量子理論一樣。”算是給物理學家們堅定了信念,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才有了后來眾多的物理學家投身研究分子生物學,才有了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發(fā)現(xiàn),足見薛定諤對物理學研究理想信念之堅定。
這讓我想到了教師的教書育人,也要有堅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要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才會內驅自己多讀書來增長自己的學識,才會積極探索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來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近年來,為了能更好的推進初中生物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生物課堂中來,我積極學習利用希沃白板中特有的授課功能制作新課件,將知識的學習和檢測游戲化,使得多媒體的使用更具有交互性,更有效的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使得我更加了解學情,把握學生學習的指導方向。
總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我的教育理想,多讀書,勤思考,爭做新時代需要的好老師。
《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標解析讀書心得
英語組 王寶花
寒假期間,我們教研組長雷老師推薦了《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標解析一書,這本書在2018年1月出了第一版,緊跟著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的頒布而發(fā)行,它的出版為一線教師更深刻地理解新版課標提供了莫大的幫助,我在《中小學外語教學》這份期刊上經(jīng)常看到有作者引用該書的觀點。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讀后體會。
一、助力于深入理解英語閱讀教學,引領學生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度學習。
以前我總覺得課標中的理念很抽象,在指導具體教學方面缺了點什么,書中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讓我明白了缺失的是對文本的深度剖析和對思維的深度培養(yǎng)。如何進行深度學習呢?書中提到“學生可以探究英語語言結構特點、行文結構與思維特點,也可以進行文化意識與本質探究以及主題文化對比研究等等。”此外,在本書的第五章,王薔老師用兩個具體的閱讀教學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在閱讀課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深度學習,這為我打開了進行閱讀教學設計的新思路。讀完這兩個案例之后,反思我之前上這兩節(jié)課的時候,估計自己上了一堂假課,當時的我文本解讀層次不夠深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實現(xiàn)教、學、評三者的統(tǒng)一;板書設計沒有按照活動展開;對文本的育人價值沒有充分的挖掘等。這兩個案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和啟發(fā),也時刻提醒我今后上課一定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評測的角度也要圍繞活動和目標進行。這學期,我在設計必修三第二單元的閱讀時,就從what視角解讀文本的主要內容,從why視角介紹為何王鵬會從沮喪到好奇最后到充滿希望,然后從how視角解讀為何作者用記敘文的形式告訴我們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這三個角度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一步步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的深度閱讀,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教學目的。
二、助力于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將課堂學習過程還給學生。
從育人的途徑上,該書提出“提高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途徑需要最終落實到學生身上。只有學生自己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不斷去主動思考、主動實踐才能真正提高素養(yǎng)。”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僅需要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能力,還要考慮基于學生和基于學習的教學方式。只有把課堂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使用語言、修正語言、反思語言才能最終達到課程育人的總目標。將學生的學習過程還給他們,這點和我在寒假讀的另一本書《教學設計能力實訓》中的觀點不謀而合。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在課上有意識地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利用板書將思維的過程展示給學生,設定和單元主題語境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多開口用英語。結合必修三第二單元Using language的設計,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文本,進行同伴討論,學生能夠很自如地用英語把三個問題講得很清楚,最讓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英語水平中等的學生,都能在充分的閱讀后用自己的語言流利地回答問題。課上我立即表揚了這位同學,他靦腆地笑了,他在收獲自己參與思維過程的成果,我也在收獲讓孩子們充分參與學習過程的喜悅。這小小的行為,是我教學生活中的小確幸,一點一滴積累起來,成了我職業(yè)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三、助力于緩解焦慮,為重返講臺增信心添磚加瓦。
最后,這本書治愈了我產(chǎn)后重返講臺的焦慮。在休產(chǎn)假期間,我離開講臺整整一個學期。需要重返職場的我感到忐忑不安,連續(xù)帶了三年高三的我,能夠轉換角色,做好一個起始年級的老師嗎?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梳理了這本書可以指導我教學的幾個著力點,譬如:在詞匯和語法學習中,注重中英文思維和文化的差異,把語言、思維和文化結合起來,會讓單詞講解有趣、有料;在閱讀教學中,用活動串聯(lián)高認知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在寫作教學中,借助傳統(tǒng)的板書進行思維的發(fā)散與聚合,能夠讓學生打開思路,掃清一部分寫作的障礙等等。
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時不時地閃現(xiàn)著第五章的兩個重要案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概念、基于六要素整合的并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這些內容對我而言,不再是那么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可以指路的明燈,指引著我具體的教學行為。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學,讓我再走上講臺時,多了一分從容和自信。學習永遠在路上,希望自己,堅持閱讀、反思和實踐,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
作者:任麗瓊 / 審核:董翼 / 攝影:各教研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