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大學畢業后,通過考研究生進入中物院并工作至今,博士階段的學習和20余年的工作,都是師從我國著名的高壓物理學家經福謙院士。經先生是我國高壓物理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特別是赤忱的家國情懷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了深深的影響。
經先生1929年出生于江蘇淮陰。幼年時深受淮安傳統文化的影響,懂得要“積德行善知恩圖報”,“孝順長輩好學上進”??谷諔馉幈l后。他顛沛流離、幾經周轉考入江西九江中學。每天清晨,學生們在操場上列隊出操。校長站在臺上高喊:“同學們!忘了我們的國憂嗎?”學生們齊呼:“不敢忘!”“怎樣才能救國?”“做人!做事!做學問!”先生后來常說:“在科學的路上走好,需要有精神支柱,這個支柱就是愛國主義精神。要時刻牢記對民族對社會負有的責任。”
當國家需要時,先生毅然選擇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核武器研究事業。在當時“一窮二白”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先生和同事們以極大的熱情、樂觀的精神全身心撲在科研上,在相關領域提出和建立了具有開創性的系列實驗方案和實驗技術,為“兩彈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文革”期間,先生被作為“走白專道路”的典型,飽受摧殘,腰部嚴重受損,終身不能完全直立。平反后,夫人為了他的身體,背著他偷偷辦理了去天津的調動。得悉之后,先生對夫人說,“我還是留在四川吧”。夫人明白了,雖歷盡磨難,先生初心未改,依然深愛著這份事業,從此絕口不提調動之事。
正是這種赤忱的家國情懷使先生登高望遠。面對禁核試條件下事業發展的巨大挑戰,基礎研究的薄弱和人才團隊的缺失,使先生心急如焚倍感焦慮,經多方奔走疾聲呼吁,終于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重點實驗室的誕生。在此基礎上,先生根據武器物理研究的迫切需求和前沿學科的發展態勢,組織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大力加以推進,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顯著成效。
正是在這種赤忱的家國情懷感召下,研究生畢業后,有關去留,最后決定時,選擇了留下。事后我也常常問自己。后來漸漸地明白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自己是被先生的情懷所感召!
(責編:程宏毅、姜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