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進一步加強初高中學段之間的融通,促進歷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2024年6月18日下午,我校在致遠樓報告廳舉行由王艷芝工作坊主辦,陜西師大附中承辦的“潛心同研話銜接,篤行致遠共成長”主題系列教研活動。陜西省教科院歷史研究員、工作坊坊主王艷芝,西安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郭富斌,西安太白學校副校長王敏,西安鐵一中濱河高級中學教師劉相鈞,廣西民族大學副教授華春勇,我校副校長高麗文,王艷芝工作坊成員及我校歷史組初、高中全體教師60余人參加了本次教研活動。活動由我校歷史教研組長史小軍主持。
活動的第一階段,首先由西安輔輪中學陳洋、陜西師大附中卞潤梓兩位老師圍繞“辛亥革命”進行了初、高中同課異構。陳洋老師從“何謂革命”“革誰的命”“為何革命”“如何革命”四個問題對教材進行整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體現了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初步探索。卞潤梓老師在研究初中課標及教材的基礎上,關注到初、高中學生的學情和思維認知水平的差異,聚焦兩個主問題——“孫中山的理想與現實”和“大清的自救與失敗”,由淺入深,設計了環環相扣的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和理性思考。
接下來,西安輔輪中學教師丁寧、陜西師大附中朱文莉兩位老師分別帶來統編版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高中統編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的說課。丁老師首先從深度學習理論出發,強調了深度學習是發展素養的學習、是理解性學習、是符合學習科學基本原理的學習。在教學實施階段,丁老師通過導學案設計課前落實基礎知識。在課堂教學中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為核心,層層推進教學。朱老師通過初高中教材對比把握教學重難點,基于“四個自信”,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偉大轉折——新起點”,“改革開放——新道路”,“理論體系——新指南”三個核心問題,環環相扣,推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
本次教研活動的第二階段,首先由我校副校長高麗文致歡迎詞。高校長表達了對各位特邀專家和王艷芝工作坊成員蒞臨附中指導教育教學的感謝,并對四位上課、說課老師的教學成果給予高度評價。高校長還簡要介紹了陜西師大附中歷史組的三大課程體系建設——思維型課堂、三說高考活動、“為先學習案”,對我校歷史組長期以來在中高考教學方面所做的努力給予高度評價。
在專家評課環節,西安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郭富斌,西安鐵一中濱河高級中學教師劉相鈞,廣西民族大學副教授華春勇、西安太白學校副校長王敏先后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點評。郭老師首先肯定了本次活動選課內容的典型性和思維高度,指出辛亥革命和改革開放事業都是20世紀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其次,贊賞四位老師的設計都立意高遠,在關注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比如講辛亥革命的時候,都注重精神引領,強調這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財富。郭老師還指出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們普遍注重批判性思維,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沒有被教材束縛。針對教學挖掘問題,郭老師向大家展示了自主開發的《中外歷史綱要》課程,鼓勵老師們大膽嘗試。最后,郭老師對初高中銜接教學提出四個建議——課標的銜接、必修與選擇性必修和選修的銜接、跨學科的銜接、學業測評的銜接等。
西安鐵一中濱河高級中學劉相鈞老師做《基于落實初高中銜接的案例研究》微報告。劉老師從“低階與高階”“夯實與遷移”“解構與建構”“單維與多維”“歷史與史學”等五個角度講述怎樣進行銜接,報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引領,也有具體可行的教學案例,理論與實踐并重。廣西民族大學華春勇副教授重點談及自己對好課堂的評價標準,認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在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沒有真實發生,學生的思維有沒有得到提升。西安太白學校副校長王敏號召大家向郭富斌老師學習,歷史教學要做到“眼中有人”,共同為“陜派”歷史教學作出貢獻。
頒獎環節中,我校高麗文副校長為點評環節中作分享的郭富斌、劉相鈞二位專家頒發聘書。王艷芝教研員為陳洋、卞潤梓、丁寧、朱文莉四位上課說課老師頒發榮譽證書。
最后,王艷芝教研員總結講話。她首先向大家表達了三個感謝,感謝各位專家的高度引領與指導,感謝今天上課說課老師們的精心準備和付出,感謝所有工作坊成員的參會。王艷芝教研員強調,本次教研活動是工作坊“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系列教研活動的第二期,每一次教研活動的開展都有新的思考和火花的碰撞,堅信接下來的初高中銜接教學活動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