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學校教育中,熏染比督促更為重要。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閱讀既是教師提升水平,涵養精神的最佳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發揮教育更深遠功能的重要手段。
今年寒假,我校繼續組織開展了“同讀一本書”教師讀書活動。寒假前,各學科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精心選擇推薦了各學科的經典書籍,有理論著作,有課程教學研究,有中外先賢傳記,有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假期里,老師們結合自身實際,從學校推薦的閱讀書目中選擇了一至二本進行了閱讀。
開學后,各學科教研組分別利用集體教研時間組織了讀書交流分享活動,大家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暢談了書本中蘊含的教育哲理及學科知識,并撰寫了讀書心得。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分享結束后,各教研組分別確定了本組參加學校交流分享的代表,并提交了讀書心得。教研室聘請專家進行了科學嚴謹的評審,決定授予王子璇等15位教師學?!伴喿x之星”稱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教師要保持不間斷地讀書和學習,才能始終站在知識發展的前沿。本次讀書活動,是我校建設學習型教師隊伍,推動學習活動全員化、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對于教師開展專業交流研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附:
“閱讀之星”名單:
王子璇 馮 倩 張 敏 姚全剛 白玉萍
姚菊香 侯占峰 吳 楠 劉怡嫻 劉燊焮
梁耀忠 張 超 李 鑫 李 靖 周 悅
部分優秀教師讀后感選登:
讀史家之絕唱,品文學之韻味
——《史記》讀后感
語文組 王子璇
每當提起《史記》,我們總是會強調它在史學上的地位,是“二十四史之首”,那《史記》究竟具有怎樣的魅力,讓我們給予了它如此高的評價呢?針對這個問題,當代著名學者楊照老師提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親近經典:一種是歷史的方式,一種是文學的方式。那么,今天我就從這兩個方面分別談談《史記》讓我印象深刻的點。
一、歷史方面
1.公平公正的歷史觀。
這一點在書中有多處體現。例如在《蘇秦列傳》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蘇秦承擔著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但是司馬遷卻堅持列出他的經歷,不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梢哉f,保持公正是史學家必備的素養。我們之所以如此推崇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僅是因為贊賞他對于原則的堅守,也來源于一部分同行的襯托。因為后世的很多史學家并沒有很好地繼承這種精神。他們往往在提到自己的開國君主的時候,被迫各色回護,夸勝諱敗;夸敵國的人之前,恨不得多寫幾句“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例如我們讀《三國志》,很容易覺得曹魏西晉都厲害得很,但是結合著裴松之的注解,就會覺得東吳季漢另有動人之處。那樣的確好壞分明,但是卻十分臉譜化,這樣的作品勢必是無法與《史記》比肩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史學家極力掩蓋了司馬懿不光彩的經歷,但是并沒有取得太大成效。十六國后趙開國皇帝石勒非常喜愛聽書,在了解了許多史學故事后,發表了這樣一句評價:“朕若遇漢高祖,當北面事之……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可見:對明白人而言,太史公這樣不虛美不隱惡地寫史,哪怕漢高祖有些細節挺無賴,但整體并不太影響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不管晉朝怎么粉飾司馬宣王,也沒法讓石勒佩服他不光彩的行徑。
2.超越時代的天人觀念。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際……”,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研究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對于項羽之死有這樣的評價: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其實從《史記》中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是很欣賞項羽的,那為什么結尾的時候會給予他如此嚴厲的評價呢?因為司馬遷認為項羽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天亡我”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如果我們把項羽和劉邦放在同一時間線上來比對的話,他們的出身就是“天”的部分,項羽是楚國之后,天之驕子;劉邦是一個沛縣的無賴,小混混。但是兩人的人生走向是不一樣的,項羽是一路向下,劉邦是一路向上,最終在楚漢爭霸時產生了交匯。所以,在司馬遷看來,決定成敗的不是“天命”而是“人為”。
這一點和公正的歷史觀也是有關系的。司馬遷引導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要知道哪些是客觀的、時代環境決定的,哪些是個人意志個人行為可以改變的,這樣才能做到相對公平的評價。在古老的封建時代,人們對于強大的自然有著天然的崇拜,而司馬遷卻能夠超越時代提醒我們去關注“人”的價值。相比起最終的成敗與成就,他覺得一個人在抵抗命運、奮發向上的過程中體現出的精神更值得歷史去銘記、去傳承。
二、文學方面
1.選材?!妒酚洝分袑懥撕芏嗖黄鹧鄣男〖毠?。例如:《李斯列傳》寫到李斯年少時看到廁所里的老鼠,膽小怕事,見了狗就抱頭鼠竄;但米倉里的老鼠不一樣,吃的是上好糧食,也不怕人和狗。李斯感慨萬千,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跟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于是他立下一生的志向:不要做廁所里的老鼠,而是要當一只米倉里的老鼠。當我們了解完李斯的一生,再回過頭看這段文字,便不得不贊嘆司馬遷的洞察力。他看透了這種“老鼠哲學”的本質就是極端的利己主義。李斯憑著老鼠的敏銳,嗅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憑著老鼠的陰險殘忍,掃除了上升通道中的障礙,所以他能夠功成名就、坐享榮華富貴。但老鼠不顧原則、機關算盡,使他成了權力的奴隸,最終也被權力反噬。文章開頭那只老鼠,何嘗不是李斯的映射呢?
2.用詞。《史記》中的用詞生動且準確。在《高祖本紀》中“沛公見酈生”這一情節中,作者先是用“倨”“洗足”兩個動作寫出了沛公的傲慢,用豎儒!這樣的語言描寫,體現了他的小人情態;又用“長揖不拜”寫出了酈生的傲氣,他不卑不亢地應對也體現了他杰出的才能;最后沛公“輟洗”“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又表現出作為領導者愛惜人才,能屈能伸的特點。寥寥數語,人物便躍然紙上。
總而言之,常念為經,常數為典。一部作品既能真實地反映時代精神,又能讓我們產生現代的共鳴,這恐怕就是史記廣為傳頌的原因。
《物理學的進化》讀書心得
物理組 侯占峰
初讀《物理學的進化》是在學生時期,作為物理專業的學生,不讀一下愛因斯坦的著作,實在是說不過去。但之前讀這個書時,是將它作為科普書,而作為已經熟知近代物理學發展的理論物理研究生,在當時并沒有讀出多少特別之處。前不久,作為中學物理教師,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思維和觀念在探索客觀世界中所起的作用”這一脈絡去理解,有了更多更深的體會。
首先,這本書不是Proceeding或Progress,而是Evolution. 看一本Proceeding,關注的主要是這個領域近期有哪些新的發現和創造,獲取新的知識;讀一部專門的Progress,關注的主要是這個領域在一段時間以來的總體形勢和前沿與熱點,做到心中有數;而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合寫的這本《物理學的進化》,原文The Evolution of Physics,所談的是整個物理學三百多年來的進化和演變,也能反映近代人類整體科學思想的進化和演變。而這物理學的演化,對我們來說重要的就不是新鮮的知識或發展的態勢,而是提升觀點拓寬眼界把握歷史脈絡的經驗與教訓。所以,在讀這本《物理學的進化》時,要注意和記住它是Evolution,閱讀的方法和視角要把握好。當然,每個人讀書時的側重點不同,各取所需,只要認真地讀都會有收獲。而對于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設定的讀者,即雖然完全缺乏物理學和數學的實際知識,但是卻具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并對物理學和哲學的觀念很感興趣,則是一定會有巨大的收獲的。
其次,它不僅是科普書,也對物理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科學觀、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正是需要深刻體會科學發展過程中人們的觀念與思維的進化與演變過程嗎?兩位作者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觀念:“科學家讀自然之書必須由他自己來尋找答案,而不能像某些無耐性的讀者在讀偵探小說時所常做的那樣,翻到書末先去看最后的結局。”這正是在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要指導學生重視每一個物理規律和結論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從初始條件用邏輯關系推理出不同的結論。學生也是一名偵探,他得找尋和解釋(哪怕是部分的)各個事件之間的聯系。即使是為了得到這個問題部分的解決,我們也必須搜集所有出現的條件,并且用創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連貫它們。在中學物理課堂上,可能更多的是老師帶領學生學習以前知識的發現過程,而這種方法將會在學生的將來引導著他們有更多的新發現。
再次,要重視理論概括的重要性。有一部分中學物理教師中有一種觀念,認為物理學科是實驗更重要更基本的學科。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寫過一部《物理學》了,可為什么物理學不是從亞里士多德算起,為什么希臘人不爭這個優先權?連我們都有人說早在《墨經》里就有光學了嘛!但是,物理學從什么時候算起的?是從伽利略算起的!這已經是一個共識: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運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必須有一些感覺器官來探測周圍的環境,探測的結果會在頭腦中形成直覺。比如亞里士多德看到靜止的物體不推它不會自己運動,墨子注意到了光的針孔成像,這都屬于我們的直覺。但直覺往往靠不住,必須經過理性的思考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形成理論。物理學不是現象的記錄和羅列,也不是一套規則或定律的匯編,而是一個嚴謹的思維和觀念的邏輯體系。愛因斯坦一生中多次反復強調,沒有理論依據的經驗是不可信的,原因就在于此。經驗只是一種直覺,重要的是基于直覺和經驗的理性思維和觀念。
最后,要善于打破我們頭腦中的思維觀念的慣性。從牛頓的三維空間和絕對時間到相對論統一的四維閔可夫斯基空間,從平直的閔可夫斯基空間到廣義相對論彎曲的黎曼空間,再到量子力學的無限維希爾伯特空間,每一次演變都要經歷觀念的轉換并克服巨大的慣性。愛因斯坦的名字在全世界婦孺皆知,就是因為相對論沖擊和改變了傳統的時空觀。在科學研究上如此,在教育教學中如此,而在學生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同樣如此,我們的思維要保持寬松和靈活,不能頭腦僵化不變!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觀念?!段锢韺W的進化》正是在闡述這種觀念的演化。在重新閱讀并理解了這些之后,期待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更好地踐行這樣的理念,為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從課堂的困境到變革
——讀《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有感
音美信組 李靖
理想的課堂是學生通過自主、協同的學習,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然而現實并不完美,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斷增加、厭學學生的比例不斷攀升。面對種種問題,這本書幫助我尋找問題解決的思路和途徑。
一、虛假學習與淺表學習
1.虛假學習
所謂虛假學習就是“假裝學習”,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學生采用各種“偽裝”的方式來蒙蔽老師逃避學習。
2.淺表學習
淺表學習是一種以完成外在任務、避免懲罰為取向的學習行為,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缺少深度思維加工,因此學習成果多以復制為主,難以遷移和深化。淺表學習的學生完全按照老師的指令行事,教師所講的話都認認真真記錄,但是對于有挑戰性的問題,他們卻不愿意去思考。
【啟示】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發現虛假學習,盡可能避免這類現象的發生。虛假學習的學生往往對學習的內容缺少興趣,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跟不上教師教學的節奏,但是為了避免教師的懲罰,會采用“假裝學習”的方式來逃避。在我的課堂上,不做基礎練習性任務的學生就屬于這一類。我需要找出他們,問清原因,給予相應幫助。
記憶、理解、應用,對于學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這里并不是在教學中反對低層次教育目標的達成,而是要提倡在記憶理解達成的基礎上,將目標定位于更高階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學生問題解決、創新能力的發展上。
二、深度學習
真實的學習歷程是緩慢而復雜的。學習是對未知世界探索的過程和從問題情景出發,去尋找答案的過程,是復雜的思維和互動過程。它是基于學習者自發、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便依靠對問題本身的內在興趣維持的一種長期、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
【啟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讓他們從“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僅僅依靠考試、作業等外部動因是較難維持長久的學習動力。
深度學習發生的條件:
第一,想要深度學習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安心而適宜的學習環境,并通過高品質的學習設計以及協同合作的學習關系,從根本上提升學習品質。
第二,教師要呈現出“傾聽”的身心狀態和“柔軟”身體姿態,改變僵化的課堂氛圍,教師要真正理解學生,并具有人文關懷,學生才能學到更多的“基礎知識”并表現出更高的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啟示】“親其師、信其道”,我想這是上述兩點所需要表達的含義。有關系才有其他(包括教育)。不僅僅在家庭教育中,在學校教育亦是如此。我們要為學生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不僅僅在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一種有序、友好、活潑、舒適的學習氛圍,改變僵化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同面對學習,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正如馮校長在大會上講過的“教師不是要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讓困難擊垮學生,而是需要和學生一起打敗困難”。
我想只有在一個舒適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敢說“我不會”,才愿意表達“我不懂”,而學生不會不懂地方,恰恰是教育生發之處,是教師教育的契機。傾聽就是一個絕佳的方法。通過傾聽,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困難,了解學生興趣,這也是深度學習的起點。
第三,用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培育學生高階思維。根據確定的學習主題,設計出問題,并設計評價標準和腳手架,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遇到問題時再指導,再完善。要通過自主學習、協同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持續的探索。
【啟示】開展深度學習,教學設計需要先行。要以真實復雜的問題(學生的興趣點)來創設情境,設計出有效的、能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利用預習單、學習單、作業單,引導學生理順問題解決的思路,不至于在復雜問題中“迷航”。同時這“三單”也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地調整學習進度。
此外,維持學習的持久性,還需要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體驗成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內在動因。
三、深度學習的高品質學習設計
在微觀方面:第一,問題驅動:將內容轉換為學生自主問題解決。第二,大概念整合:在學科系統中明確優先次序,第三,逆向設計,從目標概念到任務設計。
【啟示】如何設計高品質的學習設計呢?在實踐中,不妨嘗試逆向設計。這也是我前兩年關注過的一種教學設計方式。這種方法以結果為導向,從教師預想的目標開始,想要達到目標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從結果倒推的方式來設計教學,這樣教學的指向性和目標性更強,效率更高。逆向設計的總體思路,是由結果向前推導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也就是根據課標要求(學業要求)——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以下是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
階段一:確定預期結果
①學習結果依據的標準;②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③學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④學生需要提高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⑤學生需要發展的計算思維。
階段二: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①如何判斷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②學生的哪些表現能證明學生的掌握程度?
階段三: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如果學生要有效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
根據表現性目標,我們需要教哪些內容,指導學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恰當的方式開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
用關注的力量澆灌心靈成長
——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感
心理健康組 周悅
作為一名中學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常常遇到因原生家庭造成心理困擾的學生,但我們不同于校外機構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對我們來說還肩負著教育、引導的職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使用的專業心理咨詢理念、技術和流程很有啟發性,對于開展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突破原生家庭帶來的錮桎
書中主角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癥,在好友的幫助下找到了心理咨詢師蒼鷺,在咨詢中蛤蟆逐漸明白了自己一直以來的低自尊模式的形成來源于家庭。父親專制的教養方式讓蛤蟆得不到想要的認可和關愛,逐漸形成了討好、順從的模樣。
很多父母由于對孩子寄予厚望,往往很少予以肯定,而兒童需要關愛和鼓勵以滿足安全感和愛的需要,否則可能出現人格發展的停滯,陷入自我否定。實際咨詢中,我們發現很多在專制型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學生都具有類似表現,出現情緒不良、不自信、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對權威恐懼等。書中蒼鷺提到了人的三種自我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指行為和感受像個孩子,是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父母自我狀態是指表現得像自己的父母;成人自我狀態則是用理性而非情緒化的方式行事,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用這三種狀態分析學生問題,不難發現,一味迎合別人、忽視自己,哪怕不認為錯在自己也要順從、道歉等行為,就是“兒童自我狀態”的表現,無法學習新的經驗,而處于“父母自我狀態”時,人們會代入父母角色,“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無法關注到自己真正的渴望,只有進入“成人自我狀態”,才能不被腦海中父母的聲音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將所有的知識、技能為己所用,開始基于事實進行思考和決策,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任,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長大成人。受限于中學生的心智發育成熟度,我們開展工作的重點則應放在幫助孩子走出“兒童自我狀態”,避免進入“父母自我狀態”,嘗試洞察自己的內心,為自己做決定,向“成人自我狀態”靠攏,消除原生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充分相信每一個孩子的自愈能力
書中蛤蟆問蒼鷺是否相信自己會好起來,蒼鷺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在跟一些學生家長交流中,我發現有的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消極面,覺得孩子無力承受風險,于是替孩子做主規避一切,這么做實際上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本質上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成長需要一次次蛻變,而蛻變意味著付出艱辛,甚至與痛苦并存,然只有通過考驗,方能收獲真知。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做的是引導蛻變的方向,在過程中給予鼓勵和支持,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伸以援手,在脆弱的時候溫暖關懷。作為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用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技術,相信來訪者內向療愈的能力,耐心傾聽,適當提問,用接納和愛讓來訪者明白所有的情緒都是合理的,能客觀分析情緒背后的原因,對原有事物產生合理的認知,從全新的角度審視過往的一切。
三、為自己的快樂做主
當蛤蟆責怪身邊的人如何錯待他、讓他不快樂的時候,蒼鷺告訴蛤?。?/span>“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蛤蟆并不理解,這一點和很多前來咨詢的學生一樣,認為是外界的事和人影響了自己的心情。然而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說明真正影響心情的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情緒的主動權是我們在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點之一。
比如同樣是被老師叫去談話,有的學生認為這是老師看重自己的表現,轉而更加積極勤奮,有的則認為是老師不喜歡自己而黯然神傷,日漸消沉,借用蒼鷺說的話,“一個人怎么能進入你的腦袋,強迫你產生任何情緒?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別人或許會影響或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想要何種心情,何種的狀態,歸根結底取決于自己。要幫助學生提升認知,有效利用好“情緒”這把雙刃劍,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事物的發展有其不可預測的走向,而內心的平穩與快樂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掌握自主能力便是本書帶給我的核心啟示,愿我們成為孩子們的守護者,帶領他們穿越障礙,向著內心期望的方向不斷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