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和梁家河的大學問
------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梁家河》看青年習近平人生磨煉
8月25日,我校邀請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任曉偉教授為全體教職工做了題為《知青歲月和梁家河的大學問》的專題報告。任教授結合《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梁家河》,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在梁家河插隊的情況,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經歷對青年時期的習近平所產生的影響,梁家河“大學問”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
任教授講到,在《梁家河》一書所收錄的1969年-1975年19篇相關干部群眾的回憶文稿中,可以看出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磨煉:從1969-1970年,不諳世事;到1970-1972年,自信、開朗;再到1973-1975年,明顯變化和穩定等三個階段。青年時的習近平也經歷著坎坷,但他沒有抱怨,而是學會適應,他從一名不諳世事年輕小工,成長為一個農村青壯勞力,上工時能頂一個大工,什么活兒都能干好的青年才俊。
在這七年間,他先后學會種地、拉煤、打坎等農活,每日與村民生活勞作在一起,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還帶領村民一起新修田地、建沼氣池,打鐵制作農具等。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這里一待就是七年,就在這片小天地里,他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貼近群眾,埋頭苦干,扎實認真,在基層的勞動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學到很多豐富的知識,這也對他后來走上領導崗位應對和解決農村問題起著積極的作用。
任教授講到,每一個青年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并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個過程,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強大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奮斗歷程就是如此。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給了青年習近平一番干事業的空間,他在這里大有作為,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奮斗事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青年習近平一邊從事生產勞動,一邊還認真閱讀大量的書籍,他明白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這個道理。他深知國家今后的建設一定還是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文化、能扎實肯干的青年人才,只有用一切機會,學習知識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報效祖國。在梁家河,凡是他能找尋到的書籍,他都如饑似渴地閱讀,他先后閱讀了《中國通史》《中世紀史》《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軍事文選》《戰爭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李白詩選》《三曹詩選》《仲夏夜之夢》等眾多古今中外的名著。這些書籍的學習,對青年習近平的思想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
任曉偉教授分析今天我們為什么要重新學習梁家河和如何弄懂梁家河這中間的“大學問”。他著重講了三點,那就是:實踐觀念、群眾觀念、黨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是在梁家河艱苦奮斗的農村革命生活的實踐檢驗中走過來的;是與梁家河的人民群眾休戚與共,同呼吸共命運成長中見證的;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個人前途與命運改變的艱難困苦與挫折中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梁家河不僅僅是一個小村莊,更是千千萬萬個小村莊,更是千萬百姓的小康夢。
如今,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展望我們的新時代,我們中國需要千萬個有擔當、能吃苦、有理想的青年為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任教授希望通過對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人生磨煉解讀,使廣大教職工加深對總書記的了解,進而學習好他的思想。
最后,附中黨委書記陳勇剛作總結發言。他希望廣大教職工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任曉偉簡介
任曉偉教授,現任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