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號召,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打造書香校園,學校在今年暑假開展了“同讀一本書”教師讀書活動。
假期中,各位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從校長、書記和各教研組長推薦的閱讀書目中選擇了一至二本進行閱讀,并讀有所悟,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完成了讀書的心得體會。
九月下旬,各學科教研組分別在文理備課時間進行了讀書交流分享活動。老師們互相分享了對所讀書籍的感受和體會,大家用心聆聽并積極互動。現(xiàn)場討論熱烈,氛圍活躍,充滿了智慧的碰撞。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隨后,各組分別根據(jù)組內交流分享情況確定了本組參加學校交流分享的代表,每位教師分別提交了讀書心得。教研室聘請校內外專家進行了評審,決定授予王子璇等16位教師為學校首屆“閱讀之星”。
上一周,教研室安排獲獎教師代表在學校青年教師交流會上,就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和讀書對于教師發(fā)展的作用,談了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并與青年教師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此外,教研室還將一等獎教師的讀書分享錄制成視頻,以供全校教師學習交流。
獲獎教師代表與青年教師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通過此次讀書活動,我校教師的教育理解力和反思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對于改善教師專業(yè)結構、生成專業(yè)智慧、構建專業(yè)精神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育需要知識淵博的教師,教育要培養(yǎng)出智慧的人才。閱讀,讓教育帶著智慧落地,相信我們定能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
附:
“閱讀之星”名單:
王子璇 徐 璐 張劍楠 王曉梅 董 勇 劉 寬 程小鳳 張 超
何麗燕 黨立敏 胡 蓉 李 路 朱 琳 高 雅 荊夢瑤 盧 龍
部分優(yōu)秀教師讀后感選登:
畢飛宇《小說課》讀后感
語文組 王子璇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語文組的王子璇,今天我分享的圖書是畢飛宇的《小說課》。這本書輯錄了作家畢飛宇在南京大學等高校課堂上與學生談小說的講稿,作者圍繞古今中外的幾部經典小說談論了自己的閱讀感受。看完后,我在贊嘆之余,深感惶恐,以前讀小說真的是囫圇吞棗,只重情節(jié),而忽略了語言上、結構上乃至美學上很多妙不可言的東西。而作為中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我也深深感受到,如果只有隨心的感性或空洞的理論,是不能打動和說服學生的。
作為有三十多年寫作經驗的優(yōu)秀作家,畢飛宇具有創(chuàng)作者所獨有的敏銳知覺,鞭辟入里地完成了他極具個性氣質的文本解讀。我將這種特征概括為文學解讀的“冷”與“暖”。所謂“冷”指的是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冷靜客觀地剖析文本;而“暖”指的是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出發(fā),構建生動有趣的課堂。
一、清冷的讀
畢飛宇在閱讀小說時,撿拾文本中微小不起眼的意象,以小觀大,分析語言、人物、結構、情感傳遞、思想表達等諸多要素。他的評述中無一不顯露出良好的理論素養(yǎng),這種專業(yè)性使文學品讀超越了表層的感官刺激,轉化為歷久彌新的回味。
比如說在《讀蒲松齡<促織>》這一篇中,畢飛宇就提出“此物故非西產”寫得非常好。因為此地不產促織,才構成了悲劇美學的基礎。在這一段賞析的背后,其實照應的是叔本華的悲劇觀:最深的悲劇是由人物所處的位置、關系導致,這種悲劇是無法預見、無法改變的。經過文學理論的升華,我們可以將直觀的感知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論層面,通過這只小小的“促織”仿佛可以洞穿很多悲劇美的內核:風雪山神廟,林沖被逼上梁山;雷雨交加的夜晚,周公館內家破人亡;寶玉成婚之夜,絳珠魂歸天……撥開情緒的迷霧,我們更能看清主人公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也更驚嘆于作者獨特的構思與塑造力。
除了主題之外,畢飛宇還著重賞析了《促織》中的一處白描:“夫妻向隅,茅舍無煙。”蒲松齡充分調動了生活經驗,將人與物、景與情高度融合在一起,凄涼悲痛的悲劇氛圍一下就被營造出來。正如畢飛宇說:“好的小說語言有時候和語言的修辭無關,它就是大白話。有它,你不一定覺得它有多美妙,沒有它,天立即就塌下來了。”這種美妙是值得深究的,只有經過了冷靜克制的剖析,才能體味到平淡的語言背后作者隱藏的對于生命的認知和精神上的思考。
二、溫暖的教
閱讀絕不是枯燥的純理論,作為文學的傳遞者,也絕不能將文學閱讀塑造成冷冰冰的理論課。畢飛宇的小說課之所以受到學生的喜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的文學批評是有溫度的,帶著感情與體溫,極大的拉近了評論者,評論對象和文本之間的距離。
我在童年時就讀過莫泊桑的《項鏈》,那時還讀不出什么深刻的含義,只是模糊的覺得馬蒂爾德是個好人。她弄丟東西就勇敢的承擔了責任,即使知道鉆石項鏈的價格如此昂貴,也沒有想過蒙騙或是逃避。長大了后我學到了更多的東西:虛榮、財富、地位、階級……我逐漸懷疑自己最初的判斷。直到我看到畢飛宇堅定地說:“在踐約這一點上,路瓦賽先生和他的太太馬蒂爾德為我們樹立極好的榜樣,即便是莫泊桑,他可以挖苦,諷刺路瓦賽夫婦,可絲毫也沒有懷疑他們踐約的決心與行為。”這時,我童年時的感受再次被喚醒了。莫泊桑在塑造馬蒂爾德時或許是出于時代特征與現(xiàn)實事實的考慮,而畢飛宇對馬蒂爾德的評價展示出的是一個文學工作者對人性的關懷。
“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這是文學的悲憫,也是人性的悲憫。優(yōu)秀的作家對筆下的人物總是帶著些寬恕的愛意的。比如汪曾祺對筆下有缺憾的人物,往往表現(xiàn)出的不是憎惡,而是對人性弱點的原諒。正是因為汪曾祺理解人性、允許人性、尊重人性,才形成了他獨有的“沖淡、平和”的文風。
三、做有溫度的語文教師
畢飛宇做出了有溫度的文學批評,而我們要做有溫度的語文教師。這種溫度不僅是我們以前所說仁愛之心,更應當是一種激情、一種熱愛、一種執(zhí)著與投入,一種將專業(yè)冷靜的讀與體貼溫暖的教結合起來的教育情懷。
明朝詩人韓邦靖用“輕寒乍暖試清和”來形容春天的氣候。我想,只有兼顧“清冷的讀”與“溫暖的教”才能成就使人如沐春風的語文課。
合上書本,不禁感慨,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愿書籍能成為你我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思想導師。
孔子《論語》讀后感
物理組 張劍楠
《論語》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顏淵說孔子的學問“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越去鉆研、越去學習就越發(fā)現(xiàn)他學問的高明與堅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語》就像一座智慧的寶庫,等著每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這里我僅分享這個暑假我讀《論語》的一點體會,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指教。
從教六年,在教師的崗位上,我漸漸有了些自己的體會,也積累了一些教育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這個暑假重讀《論語》,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孔子是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的?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會在做老師這件事情上教會我哪些東西?
孔子對學生有發(fā)自內心的關愛,在弟子伯牛生病時傷心地長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個中哀痛令人動容。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子路和冉有同時請教孔子“聞斯行諸?”,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卻用完全相反的答案回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二人性格不同,子路魯莽沖動,因而讓他請教父兄后再去做,冉有猶豫退讓,因此鼓勵他想到就去做。孔子教學生講究方法,循序漸進。顏淵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教學有次第。孔子從來不是生搬硬灌的老師,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一定要學生自己先對問題產生困惑,試圖解決需要幫助時才施以援手,不會越俎代庖包攬學生的學習活動……讀到這些章節(jié),都讓我感嘆孔子是真正的教育家。
不過這個暑假,孔子給我最大的啟發(fā),還在傳授知識之外。
《論語·述而》中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的是典籍,大略相當于今天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然而這只占了孔子教育活動的四分之一。孔子在傳授知識之外,還要教給學生怎么樣做事,如何在與人交往時盡心盡力,如何做一個真實誠信的人,也就是“行、忠、信”。仔細去想,這四樣東西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有知識,會做事,有忠信的品德。這讓我想到,只教授學生知識的老師,絕不能算是一個好老師。每一個老師,無論任教科目是什么,都應該在傳授知識之外,教給學生“行、忠、信”,這才是完整的教育。知識是口授的,“行、忠、信”自然在學生提到相關問題時,也可以用口授的方式講出來。但大部分的做人做事與品德的培養(yǎng),都不靠說教來實現(xiàn)。學生關心的,不是老師怎么說,他們會用自己敏銳的眼睛去看老師是如何做的。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個自身品德優(yōu)秀的人,才能給學生一個示范,成為學生的老師和榜樣。
孔子在行動上做到了什么?孔子有什么樣的品德,能讓三千弟子心悅誠服?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有很多,這個暑假我從《論語》里發(fā)現(xiàn)了兩點對自己有啟發(fā)的做法。
一是要做好學的老師。孔子希望弟子能做好學的人,他自己首先做到了這一點。初讀《論語》時我以為顏淵是孔子多次夸獎最好學的學生,再讀時發(fā)現(xiàn)孔子才是以身作則,最好學的老師。《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一向謙虛,但在好學這件事上,他對自己很有信心:是好學成就了孔丘。孔子有多好學?在《論語·泰伯》中他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就好像在追逐什么,生怕自己趕不上,趕上了學會了還生怕自己丟掉了。孔子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學夠了,終其一生他都在以一種求知若渴的態(tài)度學習。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自我評價“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的學習廢寢忘食,但是一點兒也不苦,學習給了他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快樂,這種快樂成為他學習的內驅力。讀到這里,我想到要成為一名能讓學生熱愛學習的老師,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真正好學的人,一個能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源源不斷樂趣的老師。我相信一個由內而外被學習之樂滋養(yǎng)的老師,一定能感染學生。
二是要做有修養(yǎng)的老師。《論語·學而》中孔子的學生子禽問子貢,為什么孔子每到一個地方,都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呢?子貢回答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的修養(yǎng)正是讓人可信、可親之處。《論語·述而》中孔子的學生形容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未接觸時形貌嚴肅,不可侵犯,接觸時又如春風化雨,溫厚和氣;儀表堂堂自有威儀,卻又一點不兇猛嚇人;常常謙遜恭敬,又不會因為過分恭敬顯得不安。有這樣的修養(yǎng),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那么多學生都愿意跟從孔子學習。那怎么才能有這樣的修養(yǎng)呢?《論語·鄉(xiāng)黨》中記述了孔子日常生活中的儀容舉止,讀這一章我仿佛看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在他身邊學習,看他如何走路、如何說話、如何吃飯、如何坐車、如何穿衣……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氣質不是空口無憑沒有著落的,體現(xiàn)在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這一章給我留下最印象深刻的是非常簡短的一條“席不正,不坐”。孔子求端正,坐席擺得不正,就不會將就坐上去。事情很簡單,卻是孔子對自己做人原則的貫徹與堅持。既然認定了一件事應該端正去做,就要自己先做到。這讓我想到平時教學工作中、自己為人處事上,也應該要堅持自己的標準,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因為麻煩就輕易妥協(xié)。簡單來說,作為一個教師,我要能堅持每次見學生都儀表整齊,能堅持面對學生不說一句不得體的話,能堅持自己的板書始終干凈,能堅持自己批改作業(yè)始終認真,能堅持自己的書案始終整潔,這些細節(jié)正反映著我的修養(yǎng),也正無聲地教著學生要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
當然上面兩點只是我淺薄的感悟,《論語》中的道理還有很多,我將以孔子為榜樣,向他不斷學習,學習做一個更好的人,做一名更好的教師。
這就是閱讀,這就是經典帶給我們教師成長的意義。
曲宗湖《體育教師的素質與基本功》讀后感
體育組 徐璐
大家好,我是體育組徐璐,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體育教師的素質與基本功》這本書。
素質和基本功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而體育教師的素質與基本功包括哪些方面、需要達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暑假期間,在教研組長左俊成老師的推薦下,我認真閱讀了曲宗湖老師編寫的《體育教師的素質與基本功》。通過讀書,我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體育老師和如何有效進行體育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xiàn)實中很多人對體育教育有誤解,認為就是帶著學生自由活動,教學不用刻意設計,對教師的專業(yè)化要求并不高。其實體育教師與其他類教師一樣,除了必須掌握精湛的專業(yè)基本功以外,還必須掌握一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現(xiàn)結合讀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幾個問題展開讀書反思。
一、要建構淵博的知識結構
教師要樹立現(xiàn)代體育教學意識,由“體能型”教學向“智能型”過渡。我工作16年以來,在運動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但是在體育保健和運動創(chuàng)傷方面還存在知識不足,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能力顯得尤為薄弱。后期我會將重點放在多媒體資源與體育教學的結合上,增加課堂資源的豐富性,如將分解技術動作視頻、體育常識、運動保健等資源引入課堂,同時將體育與德育相結合,并通過微課制作等方式,完善課堂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積累一定經驗后,嘗試進行《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育融合》的課題研究。
二、要充分深入把握學情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脫離了學生的教學活動是缺乏生命力的。結合曲宗湖老師在第五章第四節(jié)中提到的理論,我將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今年教學主要面對初三畢業(yè)年級,除正常的體育活動外,學生要面臨中考體育達標測試。學期初我調研了學生考試項目的基本情況,因為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和訓練離不開教師科學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希望通過對學生的深入分析,能助力學生中考體育“100分”。
三、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學生在體育課上“身順心違”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學生上課會帶上其他學科作業(yè)或者自由活動時就找地方躲起來,有些同學體育教材“還沒學完就丟光”,這些固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師生關系不協(xié)調是其中一種重要因素。
體育教師光憑滿腔熱情的責任感、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是不夠的,而且在教學中采取“命令式”的威逼手段亦是不可取的。教師是師長,同時也是朋友,友好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體育興趣是十分有利的。初中學生典型的心理特點之一是“好奇”,在教學中我要牢牢把握住這一特點,器材上求新求異,形式上多變多樣,讓學生有新奇感;借鑒語文、英語學科等實施情境教學的經驗,讓師生在教學中思辨、體驗。
四、要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曲宗湖老師在第六章中提到“科教興國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體育教師的科研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問題上,我將力爭做到“三個一”,首先確定一本對提高教學理論水平有益的雜志如《中國學校體育》,讓自己適應知識的快速更新,并尋找課題研究的適切角度。其次爭取加入省市級“名師+”教學研修團隊,通過間接學習經驗,尋找差距和不足,讓自己的“經驗教學”更上一個臺階。最后認真反思每一節(jié)體育課,反思往往就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促進科研能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突破。
16年,我完成了由新手教師到專業(yè)型、經驗型教師的轉變。今后將繼續(xù)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tài)、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路上思考著教學、奔跑著成長。
讀書是在不斷接受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潛心且廣泛的閱讀和長時間的積累,書本上的一些理論和觀點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閱讀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讀書和學習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閱讀好的作品,能夠給我們帶來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智慧。好的書籍猶如良師,將帶領我們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任麗瓊/ 審稿:董翼 / 攝影:各教研組、任麗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