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黨委組織退休黨員進行參觀學習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相關要求,11月14日,附中黨委組織退休黨員一行20余人前往涇陽縣安吳青訓班舊址和三原于右任紀念館進行主題教育學習。
安吳青訓班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培訓青年干部的重要場所,被譽為“青運史的豐碑、抗日青年的熔爐。”在附中黨委的統一安排下,退休支部委員會組織老黨員們參觀了每一個展室,瀏覽青訓班學員的遺物、圖文資料等。參觀活動給在場的每一位老黨員都帶來了深深地震撼。
隨后,老黨員們在這里重溫了入黨誓詞。
這里曾經培養了一萬兩千多名中國的革命青年,戰火的洗禮和革命精神的熏陶,使他們成為抗戰和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老黨員們紛紛表示要繼續發揚老一輩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結束安吳青訓班參觀后,退休支部又前往三原縣于右任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老黨員們瞻仰了于右任老先生的雕像,了解了于右任先生愛祖國、愛人民、愛故鄉,興學校、修水利、辦農場,護持民族文化遺產的偉大事跡。參與活動的黨員同志們都被于右任先生那份濃濃的家國情、誠摯的赤子所深深感動。
隨后同志們又參觀了于右任生平事跡展、墨跡展及碑林。
此次退休黨支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專題教育,也附中黨委針對退休黨員所開展的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共產黨人的革命本色的重要活動。退休黨支部的老同志表示一定會一如既往地關心學校,諫言獻策,發揮余熱,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
附:
安吳青訓班簡介
安吳青訓班,亦稱“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1937年10月由西北青年救國會主辦。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專門培養青年工作干部的學校,從1937年開始共舉辦了6期訓練班,畢業學員13000多人,培養了大批青年干部。2016年12月,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共中央為抗戰需要,在涇陽縣云陽鎮籌建旨在培養青年干部、發展抗日力量的訓練班(簡稱青訓班)。青訓班第四期以后遷至安吳鎮安吳堡村,時稱安吳青訓班。
青訓班以吳氏莊園為活動中心,其前部為青訓班領導機關班部,中部為會議室和晚會處,后部為青訓班二連駐地。望月樓為青訓班副主任胡喬木及秘書處住處,其東挑角樓為青訓班主任馮文彬和教務處住處,其西為學員住處,其南為衛生處和一連住處。大操場位于吳氏莊園門前,其西北角大榆樹上懸掛銅鐘,青訓班作息以撞此鐘為號。迎祥宮為青訓班會場之一,系排演節目和舉辦晚會的場所。
毛澤東曾為青訓班題詞,朱德親赴視察并作了題為《抗日形勢》的報告,林伯渠經常在此講課。青訓班班部設在安吳寡婦周氏正院,現保存完好。安吳青訓班是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
陜西三原于右任紀念館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出生于陜西三原,他于右任是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著名愛國詩人,同時也是一代書法大師,被譽為"當代草圣",毛澤東主席也曾經認于右任先生當書法老師。建國后他始終未能從臺灣回到大陸,逝世后葬于臺灣,頗留遺憾。他一生愛祖國、愛人民、愛故鄉,興水利、建農場、辦學校,護持民族文化遺產,深受海內外崇仰。于右任的《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溫家寶總理稱這首詩為:“震撼中華民族的詩句!”
于右任紀念館,位于三原縣城。1992年,三原各界群眾、單位、臺灣標準草書會、日本高崎書道會等界人士籌措集資興建“陜西于右任紀念館”。1997年11月10日開館,占地10畝,主樓三層,仿古建筑2700平方米,該館內樹建“陜西于右任紀念館創修記”碑及六角碑亭,“于右任先生紀念碑”及六角碑亭,雙亭并峙,黃瓦紅柱,六角飛檐,亭子周圍修建于右任書法碑石二十多方。
該展廳以豐富詳實的照片、手札、實物資料,分15個部分展現于先生反清、反帝、投身辛亥革命統領陜西靖國軍、建學校、辦農場、修水利、護持文化遺產、創制標準草書、支持國共合作、力主團結抗日、期盼和平統一等愛國活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