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的風走街串巷,仲冬的步伐亦愈發逼近。鹿原上下、浐灞前后亦是落葉紛飛、一片凄冷,可呼嘯的北風吹不消博通社學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熊熊熱情。
2019年10月26日上午,由陜西師大附中政教處、歷史組博通社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辦公室,聯合舉辦的“西漢霸陵遺址探尋之旅”觀摩研學活動正式開展。在附中歷史組程小鳳、趙長征、卞潤梓三位老師和公眾考古辦公室曹龍主任的帶領下,博通社的同學們驅車登臨灞上,一路向東,從曲江池畔、雁塔腳下抵達白鹿臺塬、灞河西岸。平王東遷洛陽時曾在這里見白鹿游弋,文帝也正因其祥瑞之氣,將此地為自己的帝陵與生母薄姬陵冢所在。
晨八時許,我校東門處,師生集合完畢登車就坐,開啟了為期半天的公眾考古觀摩研學活動。研學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實踐舉措,能夠使同學們在豐富生活環境中拓展視野、增長見識、學習探究,有利于學生培養自立能力和集體觀念,我校按照《西安市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工作計劃》,開展了本次觀摩研學活動。
晨九時許,在考古工地會議室內,曹龍主任向同學們介紹了考古的定義、重要性、流程、考古與歷史的關系等,接著講解了有關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形制特點,及以陽陵為例的西漢十一帝陵大遺址考古發現,并著重強調了薄太后南陵的相關歷史。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積極探求西安歷史古跡并立碑著文,因《漢書·文帝紀》中“因其山,不起墳”的記載與鳳凰嶺獨特的鳳凰嘴的形狀,歷代學者均將鳳凰嶺作為西漢文帝劉恒霸陵。但因2002年的一場盜墓案件后,考古工作者又將目光轉向了被盜的江村大墓,相比以往認知中的霸陵,江村大墓似乎與《史記·孝文本紀》中“不治墳”的記載更為接近,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歷史思考角度。這樣一波三折的探究歷程讓我們對考古工作者的敬意又陡然增加,他們的求索精神與堅持努力確實值得當代中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晨十時,在霸陵遺址考古隊隊員朱晨露博士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參觀了考古發掘現場。同學們通過簡易的木板下至底部,正在進行發掘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們吸引了師生的目光,陪葬坑內是剛剛出土的彩繪俑和部分陶器、銅器等,這與我們在博物館中見到的修復過后的文物樣貌大不相同。此時的陶俑面目黝黑,青銅器銹跡斑斑,是出土后氧化的表現。但歷經千年的斗轉星移與各時期盜墓賊的擾亂后仍能保存至今,實數難得。同時,部分同學參觀了集中整理的漢代建筑材料遺存,其瓦當形制多樣,以幾何紋、點紋、網紋為主,實數罕見。南陵共有陪葬坑約18個,而真正發掘的還是少數,更多的謎團與珍寶等著我們這一代人去開啟探索。
在參觀考古工地結束后,師生一行前往薄太后南陵封土,參觀了包括“文帝親嘗湯藥”在內的二十四孝塑像。眾人并登高極目遠眺,望長安于日下,白鹿倉近在眼前,杜陵、少陵、竇皇后陵南北對望,西漢的遺跡歷歷可數。
半日的考古體驗活動雖然短暫,但同學們心中已經產生了深深地對于我國古代勞動者偉大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崇敬,對于考古工作者的尊崇,歷史是時代的鏡子,螺旋性的歷史給予我們以經驗教訓與借鑒價值,保護好文化遺產,學習好歷史知識,傳承好文化基因,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
撰稿/分校高二1班 何海濤
攝影/歷史組 卞潤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