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師參加“關注腦科學 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專題研討活動
2021年4月1日下午,由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西安市灞橋區教育局、西安市五十五中學聯合舉辦的“關注腦科學 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專題研討活動在西安市五十五中舉行,我校教師侯杰、安巧玲、楊國鴿參加了本次研討活動。
未來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在真正基于大腦、適于腦、促進腦的學習體系,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大腦為導向,以思維為核心,和腦科學研究成果相結合,可以說是讓兒童興趣驅動的探索性學習理念得到真正的實踐。因此,腦科學是當今研究的一個熱門問題,也是本次研討會的焦點話題。
會議由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改革發展研究部副主任駱向暉主持,她簡單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
領導致辭
灞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偉
隨后,灞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偉對灞橋區的教育做了簡單介紹。他還就本次研討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強調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腦科學的研究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突破點,因此具有很大研究價值。
專家報告
接著,禹東川教授做了以《腦科學支撐下的育人模式研究與實驗》主題的報告。
禹東川教授
禹東川老師個人簡介
禹東川,東南大學教、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絲路類科學研究院特聘學術咨詢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分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腦科學與教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大腦認知發展、創新人培養與個性化教育、教育信息化與大數據分析。主持和參與了包括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項目20余項,申請和獲得專利20余項,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并采用醫教結合的模式研制了一系列用于兒童發展評估與個性化教育的技術和設備,應用于教學和兒童早期養實踐。
分享交流
禹東川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他這些年的研究成果,通過案例和數據分析,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定位于全腦教育的基礎教育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兒童的發展。
他提到“多通道信息輸入能提高認知加工效率”,這是被多項研究成果證實的理論,它要求教師注意調動學生多個感覺通道參與認知活動,并指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創造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介紹-些大腦有效記憶的方法如聯想、歸納、復述、討論、首因-近因、多通道等,并在課堂上通過活動場景的設計,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通過相互間的討論,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通過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教師不僅自己要了解和應用腦科學有關成果,還要向學生宣傳這方面的知識,使學習更加科學、有效。
通過研究,希望幫助教師成長為睿智學習的指導者,幫助孩子們成為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學習者。
培訓教師心得體會
心理教師——侯杰
通過本次報告,了解到孩子學習困難的成因非常復雜,每個孩子面臨的問題都并不相同,因此尋找每個孩子發生學習困難的根本原因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制定針對性干預計劃的前提。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結合人腦的發育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
史、地教師——安巧玲、楊國鴿
腦是學習的器官,認識和遵循人腦的運作規律,是教與學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性條件。因此,了解和應用腦科學中與學習有關的成果,是教師應該具備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要求。腦科學研究表明,在學習新知識后,要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反思,這對于形成長期記憶十分重要。本次報告幫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學習重要的一項能力是記憶,記憶依賴我們的大腦,但人的大腦尚有很多未開發的區域。這啟示我們,講課要多方面的去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加深大腦的記憶。
編輯:安巧玲 楊國鴿 審稿:何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