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熏風暑坐臺,蛙鳴蟬噪襲塵埃
/ 致 / 夏 / 至 /
“夏至楊梅滿山紅”、“夏至稻花如白練”。
轉眼間,夏至已經朝我們走來。
至者,極也,夏至到,夏天到。
從這一天起,一年里最熱的伏天就開始了。
正如《禮記》所云:
“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夏至介紹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古代社會,夏至是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有些地方,“夏至節”的熱鬧程度不亞于端午節。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官方要放假三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
夏至時節,
一切生物都呈出成熟至極的現象:
草木更茂盛,花朵盛開,果實熟透了;
麥穗結得滿滿地;
青蛙不叫了,卻到處可聽得蟬鳴聲;
草叢里常見到螳螂,馴養的公鹿可以割下它們的鹿角了。
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則相反,夜最長,晝最短。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夏至習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自古以來,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祈求消災年豐之俗。
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夏至食物
“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
《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俗謂“夏至餅”,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
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
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詩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夏至九九歌
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記載了
“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灼灼烈日下
我們往往期盼秋日的涼爽
而忽略了夏季本身的美
其實
正是因為有無數生命的舒展
夏天才如此熱烈
愿四校的我們
都能度過充實愉悅的夏天
編輯:王昕璐/審核:付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