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校園·浸潤人生(第三期)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讀書是一種無意識的模仿,可模仿究竟是什么?如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模仿榜樣?今天,在李若塵老師為我們分享的書籍《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中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后,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并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于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
若塵老師以“從模仿中學習,從案例中成長”為主題從四個方面對本書做了分享:
1.學習案例就是模仿
學習案例本身就是一種模仿,在眾多案例中我們不斷模仿與嘗試,最后會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同時,我們在模仿的時候,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模仿,或者模仿學生的行為,更有利于我們理解學生所想。
2.模仿與類比
說到模仿,很容易產生疑問,和類比有什么區別?類比學習法是先學到一個優秀的模板,然后再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把它變形轉化為該模板,從而使用相應方法解決問題。
3.模仿與服從
我們究竟是想要學生自愿做還是要求他們做?我們看午休會要求學生安靜,但總有學生對著干,也許我們的安靜可能會讓他們安靜,或者讓他認同你的決定,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4.模仿與從眾
一個群體當中,會有很多行為,我們究竟要跟誰學呢?好習慣養成難,壞習慣養成很容易,因此要營造氛圍,注重精神上的肯定,使習慣得以內化。
獎勵多了,學生也會變得不在乎,或更在乎的是那個獎勵,而不是模仿的行為或者學習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控制這個度。
若塵老師強調道:作為一位教師,我們必然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也許畢業多年后我們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我們真正面對課堂情境時,我們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用學生的情況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學理論,善理論,但更要知行合一,將知識靈活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
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只要有讀書的心境,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們明白閱讀是一種享受,未來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讓我們的學生終身讀書,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