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名校深教研 親近名師聽教誨——我校正式啟動“名校+”集體教研
在前期與陜師大附中大量醞釀與溝通后,我校初中部部分教師終于走出二校,分別于5月25日、5月26日兩天進入百年名校陜西師大附中,開始了本學期線下集體教研與聽課觀摩活動。本次教研和教學觀摩活動分初中文科、理科兩批次進行,參加的主要人員有數學組巨明杰老師、孟嘉偉老師,語文組王婉蓉老師、張洋老師,英語組諶嘉琳老師,生物組毛新煥老師,政治組魏瓊老師,歷史組李萍老師和地理組申雨晨老師。
附中教務處統一協調部署,在原有備課環節基礎上,專門針對各學科進行學科常態課、研討課、精品課等展示。
教學是一門藝術,備課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而集體備課的意義就在于讓教師發揮集體的力量,彼此之間達到思維的交流碰撞,實現教研資源的共享,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共贏。
理科組
通過集體備課,老師們可以顯著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集體備課的價值取向,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集體備課,提供了教師合作、探討、實踐的途徑,通過參與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體智慧的分享,促使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拓展教學的方法與思路,進一步歸納、提升和再創造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情,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改進自己的備課水平,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通過集體備課,我校教師的專業得以促進。我校在師大附中“名校+”的引領下堅持長期集體備課,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的認知、行為方面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轉化,并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全程優化。教師的素質歷練,業務鉆研、合作研討、教法改進、自我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
文科組
集體備課活動,增強了我校老師教研氛圍。學校的教研工作離不開課堂教學的研究,集體備課實際上就是一種如何完善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它所解決的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實際和最有效的問題。集體備課中,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課題,由于集體智慧的交流而得到認識上的結晶,這種認識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集體備課把理論和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積累教學的實踐經驗。
教學觀摩
集體教研結束以后,在附中教務處的安排下,我校數學組老師進入課堂實地觀摩,聽取了由初一年級的王李萍老師帶來的一節精彩的數學課。
乘“名校+”快船,揚帆起航
巨明杰
2020年5月25日,我有幸走近陜師大附中數學組的集體備課現場,聆聽教誨,走進王李萍名師的授課現場,學習王老師的精彩授課,感受師大附中學子的學習激情。
下午2:50,集體備課正式開始。首先由主講老師統一本周的教學進度,然后對本周將要學習的《簡單的軸對稱圖形》之等腰三角形、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角平分線,以及利用軸對稱進行設計逐節進行分析,這包括教學重難點的闡述,學生學情的分析,作業布置等方面。老師們教研氛圍熱烈,各抒己見,在爭論中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接著,由師大附中王李萍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節示范課,《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等腰三角形。情景導入,以埃及古墓圖片,水準儀引入,借助數學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溫故知新提問等腰三角形的定義,自主探索環節讓學生拿出手中的等腰三角形,通過觀察、折疊,直觀體驗等腰三角形具有的性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性質的應用,層層遞進,重難點突出,最后揭示“水準儀”的工作原理,回到課前,解決學生疑惑。最后聯想類比得到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在課堂練習題的設置上,由易到難,逐步推進,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最后的小結與思考,課后作業的布置實施分層作業,真正體現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整節課王老師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分類討論思想、類比聯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語言、圖形語言以及符號語言的反復訓練,讓學生真正走近幾何,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
課后,我們就最關心的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學生兩極分化現象以及研討中考題的命題方向等問題展開了交流。
短短數小時,收獲滿滿,如何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活起來,我們繼續加油!
教研有感
我們很榮幸有這樣的機會,去師大附中參加語文學科的集體教研,聽名師的常態課。在集體教研中,聽主備老師梳理重要的課本知識,其他老師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沉浸在熱烈的教研氛圍中。教研結束后,我們有幸聽了梁老師的課,講的是《陋室銘》。課堂上,老師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難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我們應該多加實踐的教學方式。梁老師很重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悟,善于建構情景,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陋室的生活,她的問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他們的生活感悟,問題易于理解,而處理的問題又是課文中的重點描寫內容,這就是提問的藝術。課后,我們和梁老師交流了怎樣上寫作課更有效,作業的布置及批閱等問題,梁老師都一一細致解答,提供了她的教學經驗和案例方法,叨擾良久,我們才依依不舍地與梁老師告別。這短短的一下午,收獲頗豐,有了這樣好的教研、聽課平臺,我們對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有信心、有方向。
——語文老師 張洋
與師大附中老師的零距離接觸,讓我獲益良多。從備課方面來說,我們要緊靠中考,時刻了解中考動向,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中考知識點。從上課來說,聽完朱琳老師的課后,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要目標明確,所有的環節最終都要為此目標鋪墊,最終達到想要的結果。
——英語老師 諶嘉琳
這次教研解決了我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進行銜接的困惑。同組的拜老師告訴我初中學生由于受年齡限制,思維發育還不完善,正處于生性活潑好動的階段,因此對知識的追求更多的傾向于聽故事,通過“講故事”來進行知識的講授。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把歷史知識點進行“故事化”,將趣味性和故事性進行結合,再充分的調動學生回答問題,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歷史課堂。他給我舉了課堂上的幾個實例加以說明,瞬間讓我豁然開朗。同時,拜老師幽默風趣的談吐也讓我印象深刻,原來,一個真正成功的歷史老師首先是具有獨到人格魅力的老師!
—— 歷史老師 李萍
這一次去陜師大附中參加集體教研受益匪淺。本次教研的主題是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與中考進行連接。要求我們老師要認真學習2020年中考政治新變化,同時也對我們授課方式以及考試方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讓學生盡早熟悉中考題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按照中考考點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在這次的集體教研中,我見識到了名師的風采,同時也給我在日后的教學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政治老師 魏瓊
在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進行集體教研,我學到了:
認真的態度。不管對待教學還是對待學生都要有真誠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它是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基礎。在備課時整齊的書面書寫是態度認真的表示,講課時工整有設計的板書亦是態度認真的表示。
課本是基礎。我們的教學基于課本,基于教學大綱,因此在備課時一切以教材為基礎,分析課本給予內容,羅列細節框架,依據課本豐富課堂內容,梳理教學流程,扎實自己的備課環節,才能邏輯清晰、內容清楚地上好每一堂課。
——申雨晨
灃西新城第二學校是百年名校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與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管委會聯合舉辦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致力于打造既有百年師大附中傳統,又兼具灃西特色的優質學校。希望通過這次與師大附中的對接合作,能夠使我們的教師有更多成長的機會,也使學校在教育這條路上走的更遠更好!
作者:李萍/審稿:權小紅、張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