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提升 探索中成長(二)
為進一步推進中小學教研互動,鞏固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搭建學校交流聯動平臺,共享教育教學改革成果,擴大學校先進管理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示范輻射作用,灃西新城第二學校·釣臺中學“名校+”教育聯合體組織開展2021年度“課堂革命”成果展示與交流研討活動。參加此次活動的學校還有陜西師大附中、灃西四校、涇河二校、臨潼驪山中學等陜師大附中教育聯合體成員學校。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張嵐展示了八年級數學下冊《6.1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觀摩課。
張老師從回顧小學對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入手,喚醒同學們對圖形的再認識,定義到性質,要素到關系,觀察到分析,課堂層層推進,同學們自查自證,自我表達,最終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張嵐老師在2015年全國“第九屆初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展示”中獲優秀課例一等獎,曾在省市區各級賽教中獲獎,所授課例多次被評為部級、市級“優課”;曾主持、參與過八項國家級、省級、市級、校級課題研究;多次參與教科所組織的中考備考資料編寫,多次參加國培計劃培訓工作、擔任各級各類名師送教活動講師。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級教師高佳麗老師帶來了七年級數學《測量地球的周長》的觀摩課。
高老師從詩歌中的數學“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帶領同學們探討如何測量地球的周長。同學們針對2200年前的測量地球周長的故事,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復原了歷史上數學家的測算方法。高老師不僅引導同學們了解數學史上的智慧,更是拓展到現在人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高老師曾獲得校級賽教二等獎,主持校級課題多項,參與省級規劃課題一項,參與校級數學校本課程開發及實踐。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雁塔區教學能手、陜西師大附中初中數學“名師+”研修共同體主持人王李萍在觀摩研討課后作了關于《數學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思考》的微型報告。
王老師從課程開發的動因講起,從一個人的學科鉆研到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加入,從課程體系的逐漸打磨到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創新性的展示成果,每一步教研路都是成員們智慧的結晶。最后王老師用著名數學家克利福德皮寇弗的名言來與大家共勉——“對我而言,不論是心智的特質,思想的極限,或者是人類相對于浩瀚宇宙所處的環境,都可以用數學來發掘其中永無止境的驚奇奧秘。”
灃西新城第二學校2019年灃西新城“教學新苗”王婉蓉老師帶來了一節八年級語文下冊《一滴水經過麗江》研討課。
王老師抓住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引導學生關注游記的文體特征,在所至、所見、所想三個方面均有滲透與體現。整節課環節清晰,指令明確,學生能夠通過默讀、篩選、整合、表達等多個層面的語言體驗與訓練獲得新知。美麗的麗江古城在作者阿來的筆下,在一滴水的帶領下,從遠古走到了今天,王老師帶著學生一同暢游在麗江美景之中。
灃西新城第二學校董瑤老師為大家呈現了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It’s raining.section B 1a-1e》研討課。
董瑤老師的英語課堂氣氛活躍,緊緊抓住生活和知識的聯系,從中國疆域城市的天氣與氣候特征引入,從簡單單詞的認知復述到整體句型的練習,再到聽力任務的完成,最終學生通過組織角色扮演,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的落實。
釣臺中學董海珠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七年級歷史《明朝的統治》研討課。
董老師教態輕松,熟識教材,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游刃有余,在與學生輕松漫談的過程中將歷史娓娓道來。從元朝的滅亡中去發現癥結所在,順利進入《明朝的統治》這節課。董老師從基本史實的學生自我突破、明朝加強政權的措施剖析等方面進行課程講解。董老師授課舉重若輕,學生受益匪淺。
學校將以“課堂革命”為突破口,協同推進“一大工程三大革命”,緊緊抓住課堂,推動學校積極深入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大力推進學校內涵發展,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形成品牌特色,切實將“課堂革命”成果應用于教學與管理之中,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